觀休一乙 63章亞旋 67曾嘉卉 68郭鳳玲 95王家珮
W E L C O M E

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

休閒漁業活動




介紹者:1099411063 章亞旋

介紹內容:夜釣小管









中名
透抽
科別
鎖管 (Loliginidae)
學名
Loligo edulis Hoyle 
一般分類
頭足類
體長部位
外套長或外殼(ML)
採集時間及地點
1991-12-23基隆 
標本大小
29.5 cm
特徵
外套膜細長,前端突出,腹緣淺度彎入,兩側葉尖出而呈三角形狀,鰭呈菱形,其後緣逐漸凹入;觸腕之掌部具有廣闊保護膜,約具160個吸盤做規則排成4列,眼睛為閉眼型。
生態
棲息於海灣至近海域之海底,夜行趨光性,在分布區內出現地域和季節的多型現象,以小型魚類為食,外套長可達40公分
分佈
分布於日本中部以南之西太平洋海域。
利用
小型拖網漁獲,多供鮮食,小部分加工曬製乾鎖管,味美,經濟價值高。
資料來源
台灣常見的大陸水產品圖說
圖號
CFIC012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blogger.com/goog_1867059307

澎湖夏天流行夜釣小管,而小管量產季節就在6月下旬~9月底。
9月~10月就以花枝為主了。

















↑剛吊起來的小管是紅色的,過一陣子之後會變成白色。
















↑小管變成透明了,但還是活的,現在還是做成生魚片的好時機,如果死掉變成白色就不適合做生魚片了,只能夠做白斬小管或小管麵線 。 

資料來源:http://ezph.myweb.hinet.net/chinese/play/ch-edcg.htm









介紹者:1099411067   曾嘉卉

介紹內容:烏魚 烏魚子






一、介紹''烏魚''

魚種
烏魚
學名
Mugil cephalus (Linnaeus)
英文名
Common mullet, Striped mullet
俗名
烏仔魚,正烏
形態特徵
體側銀白,粗狀好動,容易受驚擾而四處亂竄,在東北季風強大吹動下,有躍出水面跳躍前進之特性,其幼苗有趨向淡水河口成群游動之習性。
分佈
於太平洋、印度洋、大西洋、地中海、黑海等熱帶、亞熱帶及溫帶沿岸水域,其中以冬至前後10 來台灣做洄游產卵為眾人所熟知的,有「烏金」之稱。
棲所生態
在天然狀態下常見於沿岸淺水處,以挖取泥砂中的微小動植物或其它有機碎片為生。
體長
全長30~90公分
漁業利用
在台灣,過去以來此魚是經淡化後與部份淡水魚如草鰱魚等混養,或與少數海水魚如虱目魚等混養以做為食用魚類,依80年台灣區魚業年報統計,烏魚放養面積約57.28公頃,其中是以台 南縣393.56公頃為主。
資料來源
台灣漁業聯合網(請點選進入網站)



二、介紹''烏魚子''









(剛處理好的烏魚子)












(經過加工曬乾的烏魚子)


烏魚子含有豊富的蛋白質和少量脂肪,是名貴的外銷精品,也是台灣特產之一。

選擇的標準為:

1.形狀:每副烏魚子應具兩片腎形卵囊,而且兩片顏色、大小、厚薄要相

2.顏色:外表應呈均勻的橙黃色、棕紅色或赤褐色,而且有光澤,用燈照時,則呈現半透明狀。

3.硬度:以手指輕輕按壓,能不凹不裂的就是上品,如果有凹痕就表示乾燥不足,吃起來會黏牙,很不舒服;如果一按就脆裂,表示乾燥過度,吃起來會硬梆梆的。

※烏魚子製作=
1.取出卵後挑破血管並將血液擠出.
2.將烏魚子抹上鹽巴(多些)約1~2小時.後將鹽沖洗釣.
3.夜間將烏魚子置放於木板上再墊張紙要擺好.並用另一片木板壓住再用磚塊或鐵塊加壓(要壓平衡)
4.曬太陽時要常常翻面曬.不用加壓
5.當烏魚子有黃白色粉狀像發霉般時.用布沾沙拉油擦拭掉再曬乾即可
資料來源: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511021202056










介紹者:1099411068   郭鳳玲

介紹內容:海鱺




















1.中名:海鱺
2.學名:Rachycentron  canadum
3.中文俗名:海鱧4.科別:海鱺科  Rachycentridae
5.一般分類:魚類
6.英文俗名:Canadian sergeant fish
7.生態:本種產於台灣北部,東北部及西南部沿海,食量大,成長極為快速,頗學者專家深入研究探討。
8.利用:本種多供鮮食用。
9.資料來源:總所水族館魚類
10.圖號:FKAR002

澎湖是目前台灣海鱺最主要的產區,2005年澎湖海鱺箱網養殖總產量為3000公 噸,佔全台海鱺產量的70.29% ,達歷年最高產量;其總產值約為52,780,000元,佔全台海鱺總產值的78.14%。目前澎湖地區從事箱網養殖的業者有12家(24張漁業權),佔全台灣的6/7,養殖海域超過40公頃,分布於二崁、竹彎、通樑、菜園、五德,內垵北及元貝海域。經營型態除元貝包含休閒漁業外,其餘均以養殖為主。
(資料來源:http://www.tfrin.gov.tw/AquaTheme/Cobia/)

內垵箱網群
   

菜園內灣養殖區
 



福成海鱺
  








介紹者:1099411095   王家珮介紹內容:土魠




 
魚種
土魠
學名
Scomberomorus commerson
英文名
Spaniard, Spanish mackere
俗名
馬加、馬鮫、梭齒、頭魠 
形態特徵
體延長,側扁;尾柄細,兩側在尾鰭基處各具3條隆起脊,中央脊長而高,其餘二脊短而低。頭中大,稍側扁。吻尖突,大於眼徑。眼較小,位近頭的背緣。
分佈
廣泛分布於印度-西太平洋,自非洲東岸、紅海,東至澳洲,北至韓國、日本。本省各地均有產,尤以東部及南部海域產量最多。
棲所生態
近海暖水性中上層魚類,主要棲息於淺的大陸棚區,有時會出現於岩岸陡坡或潟湖區,甚至河口域。游泳敏捷,性凶猛,成小群游動。主要捕食小型群游魚類和甲殼類。
體長
最大體長 240 cm
漁業利用
各沿岸國重要之食用魚,經濟價值高。一般漁法以圍網、定置網、流刺網、一支釣為主。全世界一年估計產量為55,000-75,000噸。煎食、煮味噌湯或加工成魚羹皆宜。
資料來源
http://www.penghu.gov.tw/08farm/03effort/pageview.asp?fid=192&bull_id=6087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