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海洋觀光對環境產生的影響
正面 | 負面 | |
生態平衡 | 教育、促進環境責任、幫助環境監督、喚起支持保育、資料蒐集、協助監測環境 | 魚類死亡、干擾魚類行為、引進又害魚種、本地種移到他處、基因庫操作、散步疾病、污染、干擾環境、破壞原始地 |
經濟平衡 | 食物品質提昇、就業機會、觀光、地方化、增加出口 | 增加消費成本、收穫效率不佳、減少商業漁產量、管理及配合成本、增加進口 |
社會平衡 | 不受干擾、鬆弛身心、運動、促進情誼、競爭、親有關係、食物、營養品質、就業、教育、環境監督、地方化 | 危險性、需要強制執行、違反社會習慣、劃分社會階級、違反動物權益 |
當前台灣休閒漁業發展的重要項目有:(1)娛樂漁船海釣、(2)賞鯨(豚)、(3)休閒漁港、(4)漁港漁產品直銷中心、(5)休閒養殖場 區、(6)水族及漁業文物展示、(7)其他漁業有關之休閒活動等等。
雖然休閒漁業的起步較遲,但許多活動仍在陸續發展之中,如:海上藍色公路、生態旅遊、 導遊潟湖、海上作業參觀、漁村民宿、漁業技藝、魚食烹飪、漁業節慶活動等。海洋觀光與休閒漁業的確提供遊客新的休閒選擇,也為失業率居高不下的今天,提供 國人新的就業機會。然而,此種屬於三級產業的服務業,其發展除需要有整體的軟硬體配套措施外,服務品質、遊客安全、合理價位等,更是經營者須具備的基本理念。
雖然海洋觀光休閒的發展可以為人類帶來不少實質上的正面效益,然而若規劃不當或管理不善,亦可能為海洋環境安全與自然資源永續帶來不小壓力,值得吾人 加以重視。
若政府相關單位與民間企業能一起合作,共同規劃及發展永續性的海洋觀光休閒產業,則前述目標應可順利達成,為台灣創造觀光休閒事業另一高峰的願景也會相去不遠。
另外,海洋立國已逐漸成為國人的共識,行政院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除於2006年發表海洋政策白皮書外,並於2007年發表『海洋教育白皮書』,未來海洋教育將成為國中小學教育的一個熱門課題,海洋觀光與休閒漁業的發展,也間接會增進民眾對海洋的瞭解與認識,進而親近海洋、愛護海洋。(http://www.tcf.tw/index.php?option=com_content&task=view&id=1534)
二、海洋觀光對沿海社區產生的衝突
海洋觀光休閒雖然對地方可以帶來繁榮與經濟上的效益,但同時也會產生社會、文化的衝擊,例如生活品質的降低;、文化風俗入侵、外國商品進入、不尊重原住民等。有些財團企業經營的觀光事業,包括所有的利益,甚至連員工都從當地招募,在地人只能承受觀光產業的傷害。雖然觀光事業的經濟效益衡量愈來愈容易,但對社會、文化的衝擊則難以評估,有時社會文化變更的長遠成本,往往大於經濟效益。
WWF報告:水資源危機正在威脅發達國家
在歐洲,大西洋沿岸國家正在遭受連續的旱災。 高耗水的旅遊業以及灌溉農業正威脅到地中海地區國家的水資源。 在澳大利亞這個世界上最乾旱的大陸地區之一,鹽漬化正成為威脅其大部分主要農業地區的因素之一。(http://translate.google.com.tw/translate?hl=zh-TW&sl=zh-CN&u=http://tech.qq.com/a/20060815/000312.htm&ei=dKF3TefVMIHwvwPn-b3dBQ&sa=X&oi=translate&ct=result&resnum=6&ved=0CEIQ7gEwBTgK&prev=/search%3Fq%3DWWF%25E5%25A0%25B1%25E5%2591%258A%25E7%259A%2584%25E5%259C%25B0%25E4%25B8%25AD%25E6%25B5%25B7%26start%3D10%26hl%3Dzh-TW%26sa%3DN%26biw%3D1040%26bih%3D721%26prmd%3Divns)
一、海洋觀光休閒繼續成長為全球的趨勢:
觀光旅遊包括運輸、住宿、餐飲、遊憩與旅遊服務是世界最大產業,也是最主要就業機會供給者。近年來,以海洋為基礎的觀光休閒活動是新興的遊憩項目,從以郵輪為主之海洋觀光遊憩,海岸海洋為基礎之休閒活動逐漸增長,及與海洋有關新的休閒遊憩活動也不斷的發掘出來。
二、海洋資源管理、環境維護的衝擊日益受關切:
目前用來做為休閒遊憩的地方很少,因為全球海洋汙染日漸嚴重,海洋生態保育倍受關切。例如:海洋漁業因為過度捕撈,使用不當的漁具,造成海洋資源減少,許多物種滅絕、消失。發展海洋觀光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有:
(1)觀光公共設施
(2)觀光客或業者疏失
(3)浮動城市→傳和遊客帶來的垃圾及廢水汙染
國際郵輪委員會與國際保育團體成立”海洋保育與觀光聯盟(OCTA)”來保護海洋。OCTA設定了4項優先辦理的事項:
(1) 實施廢水排放管理
(2) 建立目的港的合作關係
(3) 推廣環保教育
(4) 腿廣販賣環保教育
三、發展永續海洋觀光事業:
英國格林威治大學的”責任觀光國際中心”列出責任觀光項目有:
盡量降低經濟、環境、社會的負面衝擊;帶給當地人經濟利益改善當地社區的工作環境;對自然文化之保護正面貢獻;讓觀光客更了解當地的文化與環境問題,理解文化、彼此互相尊重。
四、觀光據點及產品多樣性、知性化的發展:
觀光發展大致呈現三大趨勢:
(1) 新興觀光據點不斷竄起
(2) 觀光產品的多樣化
(3) 觀光據點競爭白熱化
●觀光旅遊業在台灣整體經濟中的規模仍然偏低,有很大的擴展空間。
●台灣發展海洋觀光有利條件:
(1)海洋自然與人文資源豐富,適合發展海洋觀光遊憩
(2)台灣海洋觀光旅遊的潛在市場需求大
(3)海洋觀光已納入國家海洋政策及「觀光客倍增計畫」
(4)目前是發展海洋觀光旅遊的適當時機
台灣是海島,海洋的自然、人文資源豐富,海岸地形變化多,各地區有其特色。
●台灣發展海洋觀光面臨的問題:
(1)台灣地狹人稠、面積小,對環境的承載力有限
(2)颱風與季節風影響海洋觀光之發展
(3)海域遊憩活動與其他使用標地產生競合的關係
(4)海域受汙染及環境遭破壞
(5)資源未整合,行政效率待提升
(6)缺乏有效海洋環境保全及觀光遊憩的安全機制
●交通部之《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》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訂定的《娛樂漁業管
理辦法》,為現行水域遊憩活動及休閒漁業的基本法規,但海洋運動人口倍增,
海洋運動項目如風帆、潛水,對一般民眾來說尚屬新興項目,各項管理措施尚
不完備,經營者及指導者欠缺專業知能,民眾對海洋安全的觀念不足,導致意
外事故頻傳,安全管理受質疑。
第四節、 台灣未來海洋觀光發展趨勢
一、台灣海域觀光遊憩推展現況
1.民國九十二年六月十一日修正發布《發展觀光條例》,賦予水域遊憩活動管理之法源。
2.交通部訂定的《船舶法》、《小船管理規則》、《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》、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訂定的《娛樂漁業管理辦法》作為法令規範。
3.隨著海域遊憩的發展,預料水產資源及海面利用的衝突將更加顯著,漁業與海域遊憩間海面利用之調整及糾紛防止,遂成為緊急的課題。
二、台灣海域觀光遊憩發展的方向
〈一〉 確立永續海洋觀光產業策略,整體推動發展
結合既有觀光資源、休閒漁業網路電子商務、漁村文化與周邊生態景觀,並導入漁業生態保育的觀念,發展具地方特色之沿海生態休閒旅遊活動。「推動海洋觀光遊憩活動與產業」、「推動休閒漁業」兩套體系,健全海域觀光遊憩活動管理。
〈二〉 獎勵發展海洋觀光產業、建立管理的機制
海洋觀光遊憩相關的法規主要有《直接法規》、《間接法規》兩類,前者為直接和海洋觀光遊憩活動或產業之開發、經營及管理之法規,大部分屬於交通部所主管;後者係從事海洋觀光遊憩活動或產業之開發、經營及管理必須配合法規。
〈三〉 整合社區、漁民、企業共同推動海洋觀光產業
許多海洋觀光活動都是業者帶動發展到一定程度,而且產生問題以後,政府才開始制定法令加以規範。
〈四〉推展生態觀光,總量管制,維護生態平衡
海洋觀光可提供的活動很多,主要以自然為基礎之觀光,許多學者都
認為以自然為基礎之觀光,會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,不可以不慎重。
觀光活動本身含有破壞的種子,觀光可以消滅觀光〈tourism can kill tourism〉,摧毀遊客體驗自然的吸引力。
〈五〉 重點推展具特色、高品質海洋觀光旅遊
海洋觀光可參考先進國家的經驗,與國際未來的趨勢,發展出適於環境的海洋觀光產業。觀光幾乎是澎湖經濟的唯一支柱,多年來澎湖的海洋觀光產業已有基礎,受限於澎湖冬季季節風強烈,不適合戶外活動,以致澎湖的觀光季節只有八個月,嚴重影響澎湖觀光產業的發展,應可參考峇里島之「島嶼觀光」構思。
〈六〉 規劃建設台灣沿岸休閒帶
有系統開發沿海地區景點,並且將這些點連貫起來,沿海地區生產之農漁產品,加強至二級加工,種類、特色、品質並與三級之服務業結合,作為當地的特產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